1、鋼梁拼接處用內力設計一般就能滿足設計要求,為什么還要采用等強設計?
答:從概念上講,拼接位置是構件的連續位置,如果按照內力進行拼接位置節點設計勢必造成該位置承載力比連續部位要弱,該位置成為薄弱部位,在強風強震,及其他偶然情況下都很可能率先破壞,造成連續倒塌等安全隱患,所以該位置按等強設計是十分必要的。這里說的概念設計是從抵抗不利情況出發的,我們在設計時考慮的地震作用一般為多遇地震作用,也就是小震情況,而我們要通過概念設計以及相關構造保證在設防地震(中震)以及罕遇地震作用甚至是極罕遇地震下的結構安全,此時結構中很多構件出現塑性,在此情況,如果拼接節點是先于構件破壞的,那么整個結構成為機構,后果不堪設想。從規范角度來說,抗規8.2.8等條文也提到了等強連接設計以及強節點弱構件的相關驗算,足見節點的重要性。
2、鋼結構門式鋼架設計自動生成的柱腳圖中為什么沒有抗剪鍵?
答:程序在抗剪驗算考慮設置抗剪鍵的,當滿足V≤μN,其中μ為摩擦系數,此時說明底板摩擦力就能抵抗剪力,不需要設置抗剪鍵,同時在節點計算書中會輸出柱腳抗剪驗算是否滿足要求的結果。
3、門式剛架出圖時,柱端板域內的斜加勁肋特別厚是什么原因?如何調整?
答:門式剛架規范10.2.7第5條規定了柱端轉動剛度與梁線剛度的關系,即R≥25EIb/Lb,R為剛架梁柱節點轉動剛度,以保證梁柱節點能夠有足夠的轉動剛度。模型中梁線剛度比柱要大得多,造成驗算結果不滿足,并且節點轉動剛度與梁線剛度的差值非常大,差值就是需要斜加勁肋所要提供的剛度,所以程序計算的柱節點域內斜加勁肋厚度就非常厚了,此時需要調整梁、柱截面盡量滿足此條要求,可以減小該加勁肋厚度。
如果由于條件限制,不能對梁柱做較大的調整時,也要采取措施,增加由于梁柱之間未實現剛接時,對于梁跨中部位的影響,應適當增大強度、穩定以及梁撓度的富裕度,保證結構安全。
4、門式剛架中需要部分柱間進行抽柱,三維門式剛架建模時是直接將托梁在三維建模中程序會自動識別嗎?可以考慮該托梁作為支座進的豎向變形,以及將被支承的這一榀的豎向、水平荷載都傳給相鄰榀嗎?被托的這一榀是梁端直接支承在托梁上還是需要必帶短柱呢?
答:門式剛架三維設計中的托梁是需要定義的,只有定義了之后程序才會對托梁上承托的豎向荷載、縱向山墻風荷載和吊車縱向剎車力,進行導算。需要注意的是門式三維模塊是二維單榀模型的集合,程序并不會形成用于分析和計算完整的三維模型,而是和二維pk一樣,生成若干單榀模型,以橫向為主分析,同時生成縱向榀數據,橫向榀和縱向榀的分析和計算是完全獨立的,并不存在雙向受力分析和設計過程,托梁兩端與柱鉸接,所以托梁的豎向荷載產生的豎向力傳到橫向榀,縱向山墻風荷載和吊車縱向剎車力只對縱向榀(主要是柱間支撐)有影響。v3系列后期版本可不建立短柱即可完成導算。具體導算情況可在顯示設置中勾選顯示導荷節點,選擇需要顯示的工況可以看到導荷結果。
5、門式剛架二維設計中,按照抗規9.2.14條“低延性、高彈性承載力”性能化設計控制寬厚比時此項無論不勾選(A類),還是勾選1.5倍(B類)。在計算結果的超限信息中,板件高厚比限值和寬厚比限值均與兩項不符,是什么原因?
答:首先明確一下,不勾選并不是執行A類要求,而是執行框架的相關要求,按抗震烈度對應的鋼框架抗震等級考慮。模型參數中設置的抗震等級為四級,在勾選高彈性低延性性能化設計時,考慮所選類別與抗震等級為四級時的鋼框架要求取大值作為限值。所以會出現上面問題中描述的情況。